細菌與人類的前世今生

2017-03-03 尹春梅      】

   
  所有父母都希望能夠保護自己的寶寶,使他們遠離那些肉眼看不到、卻威脅寶寶身體健康的細菌。“不許碰那個!”“不許摸這個!”“到處玩,到處摸,臟死了!”然而,在這些警告、恐嚇背后,孩子們的好奇心被壓制,探索能力被阻止。Oh,NO!  

  事實上,媽媽們大可不必“談菌色變”,細菌與人的關系可比你想象的要親密多了喲。

  細菌讓人類的出現成為可能?

  大家都知道,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高等動物存在的必要條件,就是氧氣。通常大家都認為,是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產生了氧氣。但你可知道,據科學研究發(fā)現,氧氣是現代藍藻的祖先在一次與惡劣環(huán)境博弈的意外中發(fā)生了突變,一種新的單細胞生物在此時華麗登場,它們可以利用太陽能,利用過程中卻會產生在當時而言是“有毒”的副產品——氧氣,從而導致地球環(huán)境氧氣的大爆發(fā),改變了大氣的組成,才形成了適宜于高等動物生存的空氣,人類的出現也才有了可能。事實上,許多細菌都可以不用產生氧氣,就把光能和二氧化碳轉化為食物。而且研究表明,早在34.3億年前,就有疑似光合細菌的微生物出現了(參見《自然·地球科學》,第4卷,698頁),這些小東西在地球上生活的時間,遠遠早于人類。

  

  圖片來源:《New Scientist》

  細菌是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

   
  菌群與人體的關系毫無疑問是十分密切的,在每一個人的身體中大概有500-1000種不同種類的細菌,他們在成人體內可繁殖出的數量有100萬億左右——大約是一個人全部體細胞的10倍 (參見《環(huán)球科學,2012年第7期》)。

  那問題來了:導致腹瀉的大腸桿菌時時刻刻都在我們的腸道里活潑潑地上下游動,而以能引起我們食物中毒而聞名的沙門氏菌一直華麗麗地生活在我們的皮膚上,可是它們卻對我們沒有任何影響,這不是很矛盾么?其實不然,細菌與健康人體一般情況下是處于平衡狀態(tài)的,釋放出毒素使人體免疫系統(tǒng)承受壓力的細菌也很少。但當細菌數量增加得太多,需要免疫系統(tǒng)去處理的時候就會惹出麻煩。細菌將一種毒性酶排出細胞壁之外,它能夠殺死為身體供氧的血紅細胞,這叫做“外泌毒”;細胞壁內帶毒稱為“內毒素”。當人體的某種細菌數量多到一定程度,人體的免疫系統(tǒng)便開始行動。稱作巨噬細胞的白血球,擔任著整個身體組織的警衛(wèi)工作,如果需要,它們會穿過組織去幫助其他的細胞與入侵細菌做斗爭。這是一場實力的比拼,如果入侵的細菌數量太大,巨噬細胞將會被壓倒,雖然許多巨噬細胞會完成使命,但是更多的致病細菌仍會突破它們的防線,繼續(xù)去侵蝕血紅細胞;如果“敵軍”力量有限,或者巨噬細胞援軍充足——機體抵抗力較好,則在一場“大戰(zhàn)”后,致病菌的進攻被壓制,人體重新恢復健康。這也就是為什么有的人感冒能不藥而愈,有的人卻“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

  微生物專家表示,正常情況下,人體的細菌和人類絕大多數是共生關系。為了回報我們給它們提供的食物和居所,細菌為我們制造維生素,并對我們的消化系統(tǒng)和免疫系統(tǒng)提供了不少支持。它們也會保護我們抵抗一些病原體——即所謂的“壞的細菌”。它們對我們是有利的,沒有它們,我們就活不了多久。

  所以,現在你明白了嗎:害怕孩子生病而想要完全撇清孩子和細菌的關系?這根本是不可能的呢,媽媽們的首要任務是讓孩子強身健體,提高孩子自身的免疫力,多注意孩子的個人衛(wèi)生當然也是必要的,但不必為此因噎廢食哦!

  

  人體的細菌防疫屏障

打印】 【關閉
附件下載: